环球商业信息网是一个综合性门户网站,涵盖了国内外的新闻、生活、汽车、财经、科技、房产、教育、体育资讯,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服务。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2017年日本经济复苏持续好转

2017年日本经济复苏持续好转

来源:环球商业信息网作者:罗晓宇更新时间:2020-08-04 00:03:02阅读:

本篇文章1730字,读完约4分钟


从2012年12月日本第二任安倍政府上台到2017年3月,日本经济持续复苏已达到52个月(4年零4个月),超过了1990年左右的“泡沫经济繁荣”,成为战后第三长的经济复苏已成定局。内阁府7日发布的2月景气趋势指数维持“景气改善”的判断,预计3月后将继续回升。日元贬值对企业收入的提高起到了支持作用,但个人消费疲软,家庭经济缺乏繁荣正在改善的实际感觉。

2017年日本经济复苏持续好转

但对中国来说,最近,许多观察人士将今天的中国与日本进行了比较。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泡沫经济,但很快迎来了十年的经济停滞。

中国会是下一个日本吗?

事实上,两国宏观经济之间的共同问题非常明显,也很难忽视:两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很高,外部财富的快速积累支持商业界购买全球高质量资产。如今,在观察家眼中,两国的投资“钱景”已成为“死胡同”。

今天的中国经济,就像35年前的日本一样,正经历着房地产和股市泡沫,面临着债务飙升、违约风险上升和僵尸企业无止境的贷款。

在最近的一次高层政策研讨会上,一位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指出,今天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让他想起了那些曾经围绕日本经济展开的讨论,它们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今天的中国和过去的日本有什么相似之处?

日本的教训

日本过去的经历被称为奇迹,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1980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美国低30%。十年后,差距缩小到17%。美国学者傅高义的《日本第一》一书描绘了当时日本的奇迹精神。

但在1991年至2003年间,日本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不前。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在此期间,日本的gdp年增长率仅为0.7%,远低于前一个十年4.6%的年均增长率。

最初的衰退逐渐演变成持续的制度性萧条。到2002年,日本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甚至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30%。

许多人担心中国是否会遭遇同样的命运,经济衰退甚至可能蔓延到整个世界。然而,尽管宏观经济指标非常重要,但不同国家的宏观数据中通常隐藏着许多差异。

问题在哪里?

在证明中日比较的合理性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日本在失去的十年里做错了什么?学者们普遍认为问题在于人口,或者他们应该责备日本政府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个学派指出,受融资约束影响的企业无法通过实施所需投资来实现增长。

2017年日本经济复苏持续好转

金融体系和政策反应中的问题只会延长萧条并恶化形势,但它们不是萧条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经济数据,我们会发现停滞实际上是生产率的增长,这也成为了经济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在1983年至1991年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2.4%;在失去的十年里,这个数字下降到了0.2%。

2017年日本经济复苏持续好转

在日本这样的富裕国家,生产率增长通常是由创新、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的。在“失去的十年”期间,R&D在日本的投资增速放缓,技术转换率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例如,当时日本电脑的普及程度低于美国和韩国。

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持续了51个月。最长的记录是2002年至2008年小泉政府执政的73个月。如果目前的经济复苏持续到今年9月,它将超过1965年至1970年快速增长时期的“谢毅·凪良繁荣”(57个月),并升至第二位。

在2月份的繁荣趋势指数(2010年为100)中,显示当前经济形势的一致指数从上月的115.5上升了0.4个百分点,这是三个月来的首次改善。日本银行3月3日发布的3月短期经济观察调查(短期观点)也显示,对商业繁荣的判断依然坚定。

2012年12月,经济开始复苏,欧洲债务危机趋于缓和,全球经济出现好转。通过日本央行的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措施,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安倍经济学”推动日元贬值,股市上涨。

2014年4月消费税上调至8%后,经济一度低迷,但并未衰退。良好的海外经济形势和公共项目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后,尽管消费税两次延期至10%,但家庭储蓄的倾向根深蒂固,消费一直在微弱上升。

与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谢毅凪良繁荣”和5%左右的“泡沫经济繁荣”相比,自2013年以来,其增长率一直处于0.3%至2.0%的低水平。非正式员工的增加造成了收入差距,而日本的工资增长并不充分,这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感觉不到经济复苏的原因。

标题:2017年日本经济复苏持续好转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0594.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