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商业信息网是一个综合性门户网站,涵盖了国内外的新闻、生活、汽车、财经、科技、房产、教育、体育资讯,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服务。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山区人”变“社区人”

“山区人”变“社区人”

来源:环球商业信息网作者:罗晓宇更新时间:2020-07-28 11:12:01阅读:

本篇文章1283字,读完约3分钟

62岁的兰金叶(音)曾住在广西来宾市新城县绥一乡增阳村顾斐村,他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楼里,感觉像做梦一样。他指着新房子的墙说:“我以前住在山里,房子是木屋。”每当下雨,我总是担心房子会倒塌。”

增阳村居民在搬迁前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木结构的

增阳村位于大石山核心区,山高路长,交通封闭,石漠化严重。这是当地有名的“穷巢”。

“增阳村有21个自然村,107户,285人,土地只有416亩。这块地中间有许多石头,很难耕种。靠农业摆脱贫困是非常困难的。”谈起增阳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增阳村第一书记肖如轩感慨万千。曾阳村的许多村庄都没有通道,基本上是靠天气喝水。

“山区人”变“社区人”

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艰难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村民们的一块伤疤。面对一方难以养活另一方的困境,“迁移”已成为摆脱贫困最根本的出路。自2018年以来,新城县按照“搬、住、就业、保障”的要求,在增阳村实施了全村搬迁。城南新区成了曾阳村民的新家,人们住在新的建筑里,过着新的生活。

“山区人”变“社区人”

“我家现在住在县城,住在一栋楼里,三室两厅,或者是县城的一个开发区。”蓝金叶说,在搬迁之前,新房子里的水、电、门窗都已安装好,她买了一张床,带着包入住。最近,她的家被翻修了,日子越来越好。

兰金叶的家在五楼,站在阳台上。他指着前面说:“我们现在住的社区叫增阳社区,周围的聚富新城和光明社区都是外地来的贫困户。社区附近有学校和市场,已经从“山地人”变成了“社区人”。想想真美。”

虞城县城南扶贫安置点和增阳社区就在这里

曾阳村搬迁后,人们如何才能安心地搬迁和生活?公益性岗位的发展和“扶贫车间”的引进,彻底解决了搬迁人员的后顾之忧。

班海桥在新城县新荣达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工作

7月16日,200多名工人在新城县城南新区移民安置点新城鑫荣达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投入电子配件生产。兰吉奈的儿媳班海桥也在这里工作。“我丈夫在国外工作,我父母身体不好。我在这附近工作,既能照顾孩子,又能照顾老人。”班海桥说他现在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

“山区人”变“社区人”

班海桥说,由于家庭劳动力少,人口多,政府还在社区安排了公益岗位。这个家庭每月不时在社区门口值班,每月给他们1000元钱。

像板海桥一样,仍然有许多人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自搬迁以来,曾阳村已有114人外出打工,其中贫困人口96人,大部分在当地“扶贫作坊”工作。同时,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还安排了2名护林员、2名保洁人员、12个公益性岗位和8个临时性公益性岗位,使所有的搬迁家庭都能有家庭就业,从而达到能够搬迁和稳定的目的。

“山区人”变“社区人”

“下一步,我们要积极联系人类社会等相关部门,组织贫困人口开展生产技能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进一步扩大就业,向富裕目标迈进。”村里的第一书记肖如轩在谈到扶贫计划时说。

变一边为富水土。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新城县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动迁安置点工作,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优美宜居的动迁安置中心,全力做好全县扶贫动迁的“后半篇文章”,实现动迁后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让新城县最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告别“穷巢”,迎来新生活、新发展。(照片:王杰潘高闲罗静)

“山区人”变“社区人”

编辑:叶壮

标题:“山区人”变“社区人”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9193.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