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拉开建设框架
本篇文章1720字,读完约4分钟
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开始建设,城市的绿心在今年9月底开放,智能公用隧道在今年上半年完工...一批影响较大的项目得到扎实推进,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1月7日,北京城市分中心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城市副中心充满活力,已进入开放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说。
去年,确定了115个重大市政项目
如何开个好头,让城市副中心成为北京的一个重要翼?曾赞荣表示,按照每年一个节点、每年新变化的目标,将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规划建设。
去年,城市分中心确定了115个重大市政项目,总价值1661亿元。其中,2019年建安投资163.3亿元,超过投资任务。
北京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成军介绍,去年11月,北京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工,这是打开城市建设框架、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它连接了三条轨道交通线和三条铁路线,即京唐线、京哈线和城际线。1小时内到达熊安新区,15分钟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到达大兴国际机场。
率先建设城市绿心,实现森林入城,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休闲娱乐绿色空客房。这是北京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城市绿心将呈现什么样的美景?北京投资集团绿心绿化项目部负责人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万亩城市森林,百万株乔灌木,百种乡土植物,四季景观大道”的城市森林从地面升起,市民可以一年四季欣赏不同的风景,享受更多的绿色效益。目前,长5.5公里的绿心公园星园路环已经竣工,所有乔木种植已经完成。预计它将于今年开业,并成为该市副中心的“活地标”。
●大运河文化融入三座标志性建筑
大运河是通州的母亲河,通州也以“水运和经济援助”命名。如何保护、继承和激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王成军介绍说,去年10月,北京城市分中心的三大建筑及共用配套设施开工。千年延续的运河水将被这些新的地标所描述。
位于大运河附近的城市副中心剧院,也被称为“文化粮仓”,集表演艺术、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和现场体验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料船,满足了各种世界级演出的要求,丰富了大众的文化视野。
城市分中心图书馆,又称“森林书店”,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和学习共享于一体。屋顶的树形结构像一个森林伞盖,灵感来自银杏叶,体现了图书馆传承知识、传播文化的功能定位。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000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和智慧书库等功能分区。
首都博物馆(东厅)也被称为“运河之舟”。建筑设计的理念源于古运河画面中的船、帆、水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具有收藏保存、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保存与修复等功能。
●教育、医疗和其他民生缺陷加速
自去年1月以来,已有1万多名干部职工成为“新居民”。城市副中心大力引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教育和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人大附中、北京小学等一批中小学开始招生,全区新增8800个学位。友谊医院通州校区开放咨询,东直门医院东移,安贞医院通州校区开工建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校区基本建成。
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主任、市计委副主任郑好表示,为了积极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划中提高了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标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高标准地编制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和步行骑行规划实施要点,倡导绿色出行,让居民就近享受一刻钟社区服务,边骑车边感受城市,边步行边品味生活。
一年来,通州区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46 μ g/m 3,改善率为16.7%;控水,9个出入境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污水处理率达到90%;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上升到85.8%。
天空是蓝色的,绿色的风景更美丽,街道是干净的,新的道路更平坦,上学和看医生的心更宽...许多人对过去一年的变化进行了真实的评价。(朱敬若何勇)
人民日报(2020年1月8日02版)
编辑:张静文
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拉开建设框架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9380.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